李家同/圓神
最近內心自問,教育的目標為何,對學生的要求為何?
投身教育志業雖才短短幾年,卻可輕易地感受的到教改的影響之大之深。我承認教改之必要,但過於草率的政策,不論是對老師還是學生亦或家長,都是一種考驗,整個社會更為此付出了莫大的成本。
舉教科書版本的開放為例,造成每年都花莫大的力氣在不同版本的銜接上,更嚴重的是教師備課的時間拉大拉長,反而無法專注於課程內容的深化。
又如教材的簡化。教科書變輕了,學生的負擔反倒變重了。你該學習的東西就是這麼多,簡化了課程,只是加重學生之後的負擔。而沒有適度教會學生面對壓力如何自我調適,一味講求輕鬆、快樂、無負擔的學習,反倒讓學生過早放棄了自我發展的可能性。
在這兒引用李教授的一段話:
現在常提的「快樂學習」,倡導這種觀念的人士,其實都是社會上的菁英份子。他們的孩子受義務教育的時候,非常用功,而感到太大的壓力。他們不知道的是:很多社經地位比較差的孩子,根本沒有很用功地念書,這些孩子根本沒有感受到很大的壓力,他們是快樂的孩子。問題是:他們有很快樂的童年,他們仍會有快樂的成年嗎?
其實本書的重點很簡單,卻是一個基本教育理念的選擇:我們是要培養菁英,還是要齊一地素質?從李家同教授這本書的標題「一切從基本做起」中,其實己經說明了他的選擇。
「沒有好的基礎,是造就不出金字塔的項端的。」
整個社會並不是建築在少數人身上,我們日常生活接觸到的芸芸眾生,其實都只是升斗小民,然而一個社會的風氣就是根植於這群人身上。當我們把目光集中在那些菁英身上、將教育資源運用在少部分優異人士、比較哪間學校的升學率較高……,卻忘了還有極大部分的學生,他們更需要教師的指導。
回到自身,我想,在新的班級,我會把更多的重心放在那些學習成就低落的學生身上吧,這個社會多一個醫生律師不多,但少了一個街角遊民,我想對他對我,都是種成就吧。